隨著經濟增速下降,越來越多人在拼多多上買東西,這甚至已經成為一種全新“網購潮流”。
以前人們上拼多多就是圖個便宜,現在看中的是“質價比”,消費者是越來越精了,這反過來也說明當下商家掙點錢越來越難。
所以現在用拼多多的,不僅是跳廣場舞的大爺大媽,也有很多寫字樓里的年輕人。很多人說這是“消費降級”,說好聽點,也叫“理性消費”。
這篇文章,我們就聊聊拼多多那點事。
農村包圍城市,性價比為王
拼多多起家在2015年,當時借助微信流量紅利,迅速低成本拓展用戶。玩的就是“砍一刀”,“天天領現金”這種拓新手法,雖然low,但在低線城市很有用,而且趕得點也正,那時候淘寶和京東正忙著打擊假貨,導致大量白牌商家入駐拼多多。
然后第二階段是2018-2020年,因為拼多多2018年在美股上市,用戶規??焖俪砷L,2020年q4單季,拼多多活躍買家規模一度超越阿里巴巴,成為國內最大電商平臺。此時拼多多進行了戰略調整,提出"提升用戶價值”的口號,所以在2018-2019年間,陸續推出“新品牌計劃”以及“百億補貼”,逐漸引進品牌商家入駐。而且點又正,此時正好處于“消費升級”大潮中,拼多多借此向上破圈,逐漸吸引一二線用戶的關注。
第三階段,是從2020年至今,經歷過疫情的挑戰,拼多多在國內市場加大農業、社區團購的戰略布局,比如大家常用的“多多買菜”,就是時候推做大的。另外,通過Temu開始加速拓展海外市場。
在一開始,沒人看好拼多多模式,因為2015時候,淘寶都成立10多年了,阿里又剛在美國上市,可謂如日中天。但拼多多走了一條不同于京東商城和騰訊拍拍網的模式,基本就是“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拼多多直接利用微信成為低成本獲客的主要渠道,然后加大“邀請紅利”的發放,聚焦于下沉市場高度關注的低價優勢,在一開始其售賣東西質量不行,知名廠家也不入駐,基本是“白牌集中地”,但中國貧富差距比較大,三四線城市存在龐大的低收入人群,所以憑借驚人的低價優勢,其快速圈粉。
而且很多老年人,之前從來不會網購,拼多多讓其第一次成為“網購一族”。因為一般而言,在淘寶買東西,需要和小二進行砍價,但在拼多多不用,本來就是“低價團購”,所以即便漢語拼音不熟練,直接點擊下單即可。而且也不用注冊比如“京東支付”或者“支付寶”那種專用支付工具,直接用微信錢包就可完成付款。所以整個體驗下來,不僅“便宜廉價”,而且還“方便上手”。
所以如果細品一下拼多多的崛起過程,其充分利用微信生態的影響力,力圖做到“每單生意”管理成本最少、獲客成本最低,傳播影響最強。當然,拼多多同樣受益于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紅利。其業務發展過程,以消費者需求為核心。
到現在,每天看看拼多多,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生活習慣,就和每天叫美團外賣,每天刷刷抖音短視頻一樣。拼多多總市值現在1400億美元,大概1萬億人民幣,基本成為僅次于騰訊和阿里的中國第三大互聯網巨頭。
三大主業:主站、多多買菜、Temu
拼多多從業務結構上,主要分三塊,分別是拼多多主站、多多買菜,以及海外的Temu業務。
對主站業務而言,從2021年開始,其發展重點已經從客戶增長,變為重視人均交易額的增長(也就是GMV)。為了延伸客戶市場,其不斷用“拼小圈”以及“多多直播”等玩法提升客戶黏性。其實很多人可能都沒注意,現在拼多多品牌商家占比已經達到35%左右,所以已非“低價品集中地”。而且,還持續推出“限時秒殺”以及“百億補貼”等活動,在加速優化品牌商結構的同時,也強化引流效果,夯實自身的生態優勢。
但截止2023年末,中國網購滲透率已經達到83.8%,基本呈現飽和趨勢。所以電商平臺已經進入“存量競爭”階段,每個平臺都在弄各種補貼,就是希望吸引人氣,所以“以極致性價比”著稱的拼多多,同樣面臨激烈競爭,業績壓力也不小。
多多買菜業務在2020年8月份推出,為解決“最后一公里”的痛點推出。這部分可以理解為拼多多線上業務的線下延伸。拼多多此時已經擁有很強的產品渠道及供應鏈系統優勢,因此推出多多買菜也算是“順勢而為”。
多多買菜業務,從創建之出就由公司領軍人物阿布帶隊,其整體框架結構精簡為三層體系,將中國市場分為7個大區,高度重視經營效率。同時在銷售方式上,采用“拼購+產地直發”模式,縮短了農產品的產銷鏈。
隨著發展“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已經得到解決,但“最初一公里”的問題卻被放大出來,所以多多買菜近年來重點優化產品源頭。這個時候打造了所謂的“兩臺四網”體系,兩臺指的是農產品上行平臺,互聯網農業數據平臺,四網指的是地網、天網、農產品物流網和農業科技網,通過這個系統,拼多多可以統計全國所有產區的農產品種類,成熟周期,區域物流等信息,再結合平臺算法統計的客戶消費習慣,就可以做到“精確匹配”。所以多多買菜,是切實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一個嘗試,高效整合了食品產業鏈。
但也要注意,多多買菜同樣受到來自“美團買菜”的競爭,其也逐漸從擴大營業規模轉變為精細化運營,以提升毛利率。
Temu業務,在2022年9月份開始運營,是拼多多的海外業務。主要是國內增量增速明顯放緩,逼得拼多多加速布局跨境電商。歐美國家此時普遍面臨高通脹困擾,而此時中國商品物美價廉,所以拼多多想利用自己的產業鏈整優勢,獲得海外市場增量。同時針對海外的情況,拼多多在Temu業務上推出“全托管+半托管”模式,商家可以按照自身需求靈活選擇合作模式。整體看,依然沿用拼多多一貫的“低價好貨”策略,為海外用戶體驗到高質價比產品,同時重點主攻“爆款產品”。
Temu大部分引流都來自于facebook和youtube(占比為95%),基本上海外用戶,用得最多的中國軟件,就是TIkTok和Temu,一個用來看短視頻自娛自樂,另一個就是找又便宜又好的商品,提升生活品質。這部分的定位是拼多多第二增長曲線,但隨著川普的上臺,大國博弈烈度必然提升,所以Temu業務也可能面臨挑戰。
掙錢手段:傭金收益+廣告收益
拼多多這門生意,主業部分是三大塊,但掙錢的抓手其實就是2個。一個是在線市場服務收入,其實就是廣告收益,另一個是交易服務收入,簡單說就是傭金收益。
比如今年三季報顯示,拼多多q3營收993.5億元,同比增長44%,歸母凈利為274.59億元,同比增長61%。表面看表現亮眼,但其實營收凈利均低于彭博系統的預期(預期營收1028.34億元,凈利292.07億元)。
具體而言,q3廣告業務為493.51億元,同比增長24%,預期為490.14億元,相差不多。而傭金收入為500億元,同比大幅增長72%,但預期為530.1億元,相差近30億元。這主要是因為q3單季,拼多多繼續加大對于平臺生態的投資,推出了百億減免計劃,并對問題服務費的退款保證金下調,還免除了物流中轉費、而且升級商家售后服務。其強化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以提升客戶黏性,這導致傭金收益小幅低于市場預期。
所以在拼多多營收占比中,廣告和傭金基本各占一半。一邊靠商家成交商品之后掙手續費服務提成,一邊靠商品展示位掙流量廣告費。綜合來看,其實拼多多的毛利率常年在60%以上,凈利率30%以上,年化ROE30%以上,所以玩的是性價比,但人家這生意一點都不low,其毛利率和凈利率都比做游戲的騰訊還要高。
按照wind系統的券商預測,基本上2024全年,拼多多營收為3980億元,同比增速50.71%,歸母凈利為1110億元,同比增速約85%,也就是將歷史首次年度凈利超過千億,而且增速相當可觀,這基本是一天凈掙“3個小目標”的節奏,已經很接近阿里的凈利水平(2024年凈利大概1189億元),所以拼多多才如此被投資市場所看重。
上面說得是好的方面,但其實投資拼多多也面臨一些風險,主要是4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