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是農歷2025年正月十五了,春節的喜慶氛圍尚未消散,但一場氣勢磅礴的“開工交響曲”早已激昂奏響。
從青藏高原海拔數千米處,投資超500億的超級水電樞紐項目正式啟動,巨型水輪機基座澆筑的第一斗混凝土被緩緩注入;到上海臨港新區,數千名工人在人工智能芯片制造超級工廠的工地上日夜鏖戰,打造屬于中國的“芯片之巔”。
從中原大地深處,智能化煤炭地下氣化示范工程的鉆機首次突破千米巖層;到東部沿海,超大型海上風電集群的首座風機在洶涌波濤中傲然挺立……
這些看似分散在天涯海角的項目,正以全速交織成一張覆蓋高端制造、數字基建、能源轉型的宏偉戰略網絡。
中國人一旦過好了年,那開啟的就是恐怖的“速度與激情”,宛如東方巨龍鼓蕩不息的強勁心跳。
主流媒體廣泛報道,新春后的中國,多個重大項目按下“快進鍵”。從各地的開工項目清單分析,就能清晰觸摸到中國經濟的深層脈搏。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煤炭清潔高效綜合利用項目與大規模儲能基地緊密結合,傳統能源與新能源實現了超越時代的深度融合;深圳的量子通信技術實驗室里,科研人員正利用微觀世界的量子糾纏現象搭建全球最安全的通信網絡雛形;廣西柳州的汽車工業智能工廠內,每一輛汽車都配備了超百個智能傳感器,實現了與周圍環境的實時交互。
這些鮮活的場景勾勒出的不僅是產業升級的清晰路線圖,更是新質生產力的高效孵化場。
權威數據表明,2025年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市場規模預計飆升至5萬億以上,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12%。
如此驚人的加速度,正讓曾經橫亙在中國科技發展道路上的“卡脖子”項目清單以匪夷所思的速度不斷縮減。
前不久,印度報道報道,中國絕大多數“卡脖子”項目已經實現重大突破,一些科學項目,正在對美西方形成“卡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