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率先完成全球第一輛量產固態電池車測試的車企,竟然是奔馳。
今年2月,一輛特殊的奔馳EQS在德國斯圖加特郊外完成了一項歷史性測試。據說,這臺經過改裝的奔馳EQS,在連續行駛1087公里后仍剩余13%的電量。
梅賽德斯奔馳的稱這是“世界上第一款來自全球OEM的固態電池汽車”,配備了與美國初創公司Factorial Energy合作開發的固態電池,并成功完成了首次測試。
技術參數方面,梅賽德斯-奔馳與美國Factorial Energy公司聯合研發的"Solstice"固態電池系統,采用硫化物基電解質技術,能量密度達到驚人的450Wh/kg,較傳統鋰電池提升近80%。測試車電池包體積縮減33%、重量減輕40%。
而且,低溫性能也很出色。在零下20℃的寒夜測試中,即便顯示續航僅剩5%時,仍能維持100公里時速形勢,充放電效率維持在97%以上。
這一里程碑式的進展,不僅標志著奔馳在新能源賽道的領先地位,更可能徹底改變電動汽車行業的競爭格局。
這就引出幾個問題:
為什么各大車企均把固態電池視為下一代電池技術?為什么固態電池會取代液態電池?在全球范圍內,究竟誰的固態電池技術更牛?
先說第一個問題。
目前,主流電動汽車仍采用液態鋰離子電池,其優勢在于技術成熟、成本可控,但缺點同樣明顯:能量密度有限(目前最高約300Wh/kg)、充電速度受限、低溫性能較差,且存在熱失控風險。相比之下,固態電池采用固態電解質,具備以下核心優勢。
第一,更高的能量密度。就拿奔馳這款固態電池來說,能量密度達到450Wh/kg,遠超當前液態電池水平,這意味著在相同體積和重量下,車輛續航可大幅提升;
第二,更快的充電速度。固態電池內阻更低,支持超快充技術,未來有望實現10分鐘內充電80%;
第三,更高的安全性。固態電解質不易燃、不揮發,從根本上降低了電池熱失控風險;
第四,更長的壽命。固態電池的循環壽命預計可達液態電池的2-3倍,大幅降低用戶更換電池的成本;
至此,奔馳此次突破,意味著固態電池從實驗室走向量產,而液態電池的統治地位或將迎來挑戰。
再來說第二個問題。
咱們看一下主要電池巨頭和車企的研發進度。
豐田:長期深耕硫化物固態電池,計劃2027-2028年量產,但能量密度目標僅為400Wh/kg。
寧德時代:已發布凝聚態電池(半固態),能量密度達500Wh/kg,但尚未大規模應用,全固態電池有望2027年小批量量產;
QuantumScape(大眾投資):專注于氧化物固態電池,但量產時間一再推遲;
三星SDI、LG新能源:均計劃在2030年前推出固態電池產品;
國軒高科:2025年5月中旬,發布自主研發的已進入預量產階段的金石固態電池,能量密度525wh/kg;
孚能科技:能量密度高達400Wh/kg至500Wh/kg的全固態電池研發進展順利,其中60Ah的硫化物全固態電池計劃于2025年底向戰略合作伙伴小批量交付;
贛鋒鋰業:500Wh/kg級10Ah產品實現小批量量產,400Wh/kg電池循環壽命突破800次并完成工程驗證。
另外,上汽、吉利、長安、奇瑞等車企也都有固態電池研發和生產計劃。其中,上汽計劃今年年底在全新MG4上量產新一代固態電池,并于2027年推出首款全固態“光啟電池”;長安汽車預計2026年實現固態電池裝車驗證,2027年推進全固態電池逐步量產,能量密度達400Wh/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