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呈三角形,身上有花紋,尾部卷曲……商晚期僅指甲蓋大小的甲骨殘片上形象地刻劃出了蛇的特征,專家釋讀該字為“它”,表意最初的“蛇”;青銅圓形網(wǎng)兜上,一條形神畢肖的蛇貫穿其中,蛇頭昂首鼓目,蛇口大張,該器物作何用途,專家學者至今難有定論;還有蛇頭造型的青銅兵器,書畫上的蛇,瓷器上的蛇,拓片上的蛇,皮影蛇……農(nóng)歷乙巳蛇年將至,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四樓展廳內(nèi),處處閃現(xiàn)著靈蛇仙蹤。

展墻上匯集的《山海經(jīng)》所載與蛇相關(guān)之神人異獸(局部)

展覽現(xiàn)場
乙巳蛇年,鱗動春歸。在中國文化中,蛇被譽為“小龍”,是龍圖騰的原型之一。其無足而水陸暢行,冬眠或蛻皮后宛若新生,種種特質(zhì)令古人敬畏并將其神化。上博一年一度的迎春特展——“靈影仙蹤:上海博物館蛇年迎春展”1月14日起正式在人民廣場館對公眾開放,13件組古今中外的文物精品,來自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館藏,邀請見證靈蛇傳說在中華文明中的綿延與變遷,感受靈蛇文化跨越山海、連接各民族的精神共鳴。

刻辭龜腹甲殘片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初) 上海博物館藏

蛇綱網(wǎng)狀銅器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1992年云南玉溪李家山遺址51號墓出土 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
一個造型獨特的“蛇綱網(wǎng)狀銅器”前圍滿了觀眾,大家議論紛紛,對于它的用途感到好奇。只見器物整體呈圓形網(wǎng)兜狀,一條形神畢肖的蛇貫穿其中,蛇頭昂首鼓目,蛇口大張,露出尖銳鋸齒,通體精細刻劃了鱗紋。據(jù)上博專家介紹,這件西漢的蛇綱網(wǎng)狀銅器1992年出土于云南玉溪李家山遺址51號墓,現(xiàn)為一級文物。類似器型的銅器在滇文化墓地中極為罕見,僅見于江川李家山墓地,對于它的用途專家學者也是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是水田或水中使用的打撈器;也有學者認為,這件器物在大型男性墓內(nèi)放置于長兵器和儀仗器中,或是專用的儀仗器。

鎏金蛇頭銅劍柄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1992年云南玉溪李家山遺址68號墓出土 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
另一件立體蛇頭造形、通體鎏金的劍柄也出土于云南玉溪李家山遺址,這件兵器是典型的云南當?shù)刂谱鞯谋鳎瑑H留蛇頭劍柄,劍身已遺失。專家表示,這類兵器構(gòu)思新穎,做工精湛,大多是模仿動物的某一部位制作的“仿生式”兵器,為滇國青銅器中藝術(shù)和實用功能高度結(jié)合的典范。

展覽現(xiàn)場

“伏羲女媧捧日月”畫像石拓片 東漢(25—220年)刻石 近代拓 上海博物館藏 徐森玉家屬1981年捐贈
除了青銅材質(zhì)的蛇文物,展覽中還能看到“伏羲女媧捧日月”畫像石拓片,皮影造型的蛇,書畫中的蛇等。比如上海博物館藏的清代陜西皮影“青蛇架”造型龐大,色彩鮮艷,做工精細,有著濃郁的民俗趣味,吸引很多觀眾駐足欣賞。

陜西皮影“青蛇架” 清(1644—1911年) 上海博物館藏
青蛇架是傳統(tǒng)影戲劇目《白蛇傳》演出所用道具,為青蛇府邸大型景片,在戲中起到交待地點、襯托氛圍等作用。景片共由10個部件綴訂而成,營造出一派光怪陸離的景象。蛇雖為“五毒”形象之一,但美麗善良的白娘子形象深受人們喜愛。因民間有端午節(jié)驅(qū)“五毒”的習俗,影戲《白蛇傳》常作為端午時令戲演出,有著驅(qū)疫求吉的寓意,更為民間生活增彩添趣。

白釉蛇耳瓷獎杯 19世紀末 德國皇家柏林瓷廠燒制 上海博物館藏
除了中國“傳統(tǒng)蛇”,展廳內(nèi)還有“西方蛇”。比如由德國皇家柏林瓷廠燒制的“白釉蛇耳瓷獎杯”,這是上博館藏中鮮少露面的西方文物。在古希臘神話中,蛇常與智慧女神雅典娜、醫(y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等人物相聯(lián)系,蛇紋因此象征知識和智慧,也象征治愈、死亡和重生。19世紀末,新藝術(shù)運動在歐洲盛行,主張運用自然元素,并注重表現(xiàn)優(yōu)美、律動的線條。流暢、富有動態(tài)的蛇形曲線不僅展現(xiàn)器物的雅致,也融合多種象征意義和文化內(nèi)涵,為作品增添了神秘感和藝術(shù)價值。
“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中,蛇一直是以多樣化的形象存在。它亦正亦邪,代表神秘或重生的力量,希望通過多元的文物展品來展現(xiàn)它豐富的內(nèi)涵。”上海博物館展覽部副主任褚馨說,他們在策劃生肖系列展覽時會精選館藏中平時不常露面的主題文物進行展示,也會從兄弟單位的相關(guān)館藏中借展,共同完成這一主題的闡釋。“希望上博每年的生肖迎春展能成為一個展示中國傳統(tǒng)生肖文化內(nèi)涵的窗口。”褚馨說。

展覽海報
此次展覽展期將持續(xù)至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