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汽車市場內卷程度可以用慘烈來形容,場上大家一起拼技術,卷價格,場外拼營銷,整花活兒,明的暗的一股腦全招呼上來。
從我個人接觸汽車以來,似乎還真沒見過這種場面。
在合資車當道的年代,國產汽車相對弱勢,大家更多的都在想如何搞技術,把質量,配置提升上來,爭取獲得一席之地。如今看來也算勵志。
現在國產汽車品牌國內市場份額不斷攀升,已經超過50%,能夠擔當主流。不過現階段自主品牌之間的廝殺明顯要比自主和合資之間的較量更慘烈。“不講武德”似乎成了新常態。
用可能不太恰當的比喻來說,以前汽車圈是“春秋時期”,大家面上的和氣還有,都保存著一些基本的底線和原則。那如今的汽車圈應該就是“戰國時期”,有點你死我活的味道,暗戰直接挑明。
如果是拼正經的技術,正當的營銷誰也無話可說。但堂而皇之的公開拉踩,背地里的黑公關抹黑,確實讓人難以接受,對中國汽車而言必然不是好事。
昨天我也看了某車企的一場發布會。都知道新能源時代以來,某些車企就和比亞迪杠上了,發布會開懟似乎成了保留項目。在我看來,昨天的發布會某車企高管的強硬態度又有所升級,公開回懟比亞迪李云飛在2024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關于價格戰的言論,公開質疑比亞迪財報單車三包費用上漲,甚至是諷刺比亞迪旗下某些車型,有點全方位飽和攻擊的意思。
除了明面上,暗地里的黑公關抹黑對一個品牌的傷害可能更大。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近日,比亞迪李云飛也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近期收到多方提醒,某車企在使用黑公關手段對品牌進行貶低,拉踩,摸黑等。個人猜測近期可能就有一些關于比亞迪負面的視頻集中出現。
同時李云飛也表示,公開征集以上和過往的黑公關線索,并整理上報。對提供有效線索及證據的提供者給予20萬-500萬人民幣獎勵。
其實網上關于比亞迪的一些負面消息一直不斷,以往比亞迪采取的大多還是以忍耐或者不予理睬的態度,不過過度隱忍似乎就變成了縱容,起不到效果。對品牌還是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忍無可忍,無需再忍,這次比亞迪大力度反擊,也是在給一些車企或者黑公關來一些震懾。
回想到2024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李云飛關于希望奇瑞能快速占據新能源汽車中國第二,替比亞迪分攤一些來自黑公關火力的言論,可見比亞迪確實在這方面飽受困擾。
所有的問題,歸結起來還是利益使然。從2021年左右,比亞迪銷量快速增長,當年賣出73萬臺。2022年又進了一步,銷量接近187萬臺。到了2023年銷量直接突破300萬臺。高速增長的背后,免不了遭人眼紅。在燃油車時代,關于比亞迪的負面消息其實并不顯眼,因為那時候它他并不是C位,應該沒太多車企來專門盯著他。
進入到2024年,局面又有了變化。一開年,比亞迪前后推出多款榮耀版車型,主動打響了價格戰。在這個背景下,其他車企只能被動跟隨。敢主動打價格戰,還是因為有規模優勢和垂直整合能力,成本控制能占上風。但其他車企不一定有這個底氣,更多還是被動應戰,這無形中就對不少品牌的盈利造成了困擾。這也是為什么在2024中國汽車重慶論壇期間,不少車圈大佬紛紛反對價格戰和內卷的原因所在。
說的直接一點,就是比亞迪動了不止一家車企的奶酪。關于汽車的價格戰,理論上是和打牌一樣,要根據自己的實力來出牌,跟不上可以不跟。但問題是,大部分車企還是不甘心把市場份額拱手讓人,這是主要的矛盾點。上也難,下也難,總之就是騎虎難下。
有人說,價格戰就是讓利還讓本,難免低價低質。個人認為這個理論還是有點偏頗了。是讓利還是讓本,是不是低質,還是看各廠商的能力。目前,鋰電池價格大幅度下探,如果再有更好的成本控制能力,就不會出現此種狀況,可以兼顧到質量和盈利。如果能力不足,硬打價格戰確實會出現低價低質的現象。
當然,如果一個車企有足夠強的品牌支撐,或者在某些領域的明顯技術優勢,也完全可以不用跟隨價格戰,也能吸引到足夠的消費者關注。
所以,歸結起來,還是要把更多精力放到技術研發,服務,品質上來。吹滅別人的燈,動不動就掀桌子,硬生生拉踩,摸黑別人,不會讓自己的產品賣得更好,反而會給自己的品牌帶來好感的丟失。我個人還是比較反對拉踩式營銷的做法。不管怎么樣,最后還是希望中國汽車品牌都能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