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很多車企開始喜歡搞一種極限測試,用來驗證自家車子的車體剛性。例如就在過去的2024年,好幾家車企都做過大貨車側翻,壓在自家車子上的實驗,當然了,這些實驗無一例外都取得完美成功。而之所以要做這些實驗,其實是這樣的:現在大多數車輛已經可以扛得住普通的正撞和側撞,但在實際用車環境下,可能會存在大型車輛側翻,壓在小型車輛上,小型車輛的一側受壓,進而讓車體局部出現結構崩潰,導致車內乘員受嚴重傷害甚至死亡。
而這些車企搞大貨車側翻實驗,目的其實也只是為了向公眾證明自家車輛的車體結構安全性足夠好。但是,幾乎所有車企在做這種貨車側壓實驗的時候,你會發現,實驗是有預設條件的。首先,實驗中的大貨車,一定是壓住小車的整個側車身,同時,這臺貨車基本是空車狀態。
這和現實情況自然有明顯出入。而發生在1月19日,浙江某高速上的一幕,讓我們看到了,小米SU7面對真正的大貨車側壓下的真實表現。
事情發生在1月19日,某高速的浙江路段上,由過路車輛手機攝得。在這段全程大概10秒左右的視頻中,一輛重型半掛車側翻在地,半掛車的車頭壓著一臺小米SU7,SU7的車頭和貨車車頭呈相反方向,可見兩車在側翻事故發生之前,曾發生第一次碰撞,SU7不出意外的話,在第一次碰撞中被這輛大貨車撞得直接掉頭。
而我們也截取了另一張視頻截圖,這張截圖為視頻初始階段,從截圖中可見,這輛半掛車后面的拖車非常長,而拖車本身為后雙軸型(有兩條后軸),后雙軸型半掛車屬于典型的重型牽引車,再結合前面截圖中半掛車的品牌為東風及該半掛車的外觀造型來看,我們通過在專業的商用車網站搜索,該半掛車疑似為東風天龍KX型重型三軸半掛車,該車款凈重10.17噸,如果算上必要的油料等,重量大概12噸。
我們盡管并不清楚這次事故的責任劃分,但很顯然,這臺SU7在首先和大貨車發生第一次事故被撞得原地掉頭后,再被大貨車以比較高的速度側翻壓住,并極有可能維持這個狀態拖行了一段時間后才停下。
而從視頻截圖中可見,SU7受壓點基本完全集中在右后側車門到C柱位置,受力點非常集中。而圖中可見,SU7沒有出現肉眼可見的車頂坍塌現象,即無論是后門的結構件還是C柱,都很好地抗住了這臺12噸級的大貨車,在高速狀態下的側壓。
而且我們上面提到過,事故中極有可能發生拖行現象,即大貨車在壓住SU7之后,因為自身龐大的慣性,繼續把SU7往前拖行了一段時間再停下。高速拖行對于純電車來說是很要命的,首先,輪圈會受到極大的力,如果輪圈扛不住斷掉,電池包就會直接和地面高速摩擦,自燃起火乃至當場爆炸都是有可能的。
但我們可以看到,SU7盡管是運動型的車款,輪胎相對較窄,輪圈受力更大,但它的輪圈顯然抗住了這次拖行。單點側壓+輪圈受過大壓力+高速拖行停車。這已經超過了任何一家車企做的,任何一場類似的側壓實驗的車體受力強度了。另外一個有意思的是,本月早些時候,在小米內部的頒獎上,SU7的車身結構的團隊獲得了小米年度技術大獎的二等獎,SU7的這個車身也獲得了包括中保研在內的一些國家級的車身結構安全獎項。
也許你會覺得,這些獎項沒啥可看的,但如今看來,小米是真的在認真做車身結構安全,至少從這次事故中就能看出來。而且,我們還找了一些更早前的,有關于SU7和大貨車事故的相關新聞。
2024年11月9日左右,在某地,一輛SU7(車頂沒有激光雷達,不是Max版)和一輛50噸的大貨車發生碰撞,大貨車和SU7均嚴重受損,但圖中可以發現,SU7的乘員艙結構沒有任何變形。2024年12月12日,一位SU7車主在準備前往觀看小米15發布會的路上,被后方高速駛來的一輛超速大貨車猛烈撞擊車尾,SU7嚴重損壞,后門被撞掉,C柱斷裂,車頂嚴重損毀,二排座椅甚至直接暴露在外,但車主本人安然無恙并未受傷。根據當時新聞顯示,事后,車主立馬就買了一臺SU7 Max。
所以說到這里,其實我們已經不再需要多說什么了。這次事故不管是誰的責任,至少可以確定的是,SU7的實際安全性非常高,盡管作為小米的第一臺車,SU7可能還有些不太完善的地方,但小米,真的在很用心地造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