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事件開啟時,美西方汽車企業包括輪胎廠紛紛離開俄羅斯市場。俄羅斯人迫切希望某些汽車強國,能去他們那里開設汽車工廠、組建產業鏈,而不是僅出口汽車給他們。
以下來自俄羅斯(avtovzgly)報道:
如果你聽過東方行業官員的話,應該會記得他們曾表示,他們的夢想是在最珍視的朋友——俄羅斯境內開設各種生產工廠,特別是汽車生產工廠。
首先,讓我們回顧俄羅斯華商聯合會主席——周立群,在“SPIEF 2023”上接受俄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汽車和建筑設備制造商有興趣在俄羅斯進行本地化生產。據我了解,目前已有十多個中國汽車品牌進入俄羅斯市場。一些公司正在與俄羅斯合作伙伴洽談組裝、量產以及逐步國產化的合作。這是未來的趨勢……中國汽車制造商正逐步將生產轉移到俄羅斯……”
現在,讓我們找到一年后的兩則報道。
第一則報道來自俄羅斯《消息報》,它發表了一篇關于俄羅斯Motorinvest公司的利佩茨克工廠里,正組裝著中國品牌eπ汽車的文章。但發表僅幾小時后,就從文章中刪除了對這家東方企業的描述,據說是制造商代表主動聯系《消息報》,要求刪除的。
第二則報道是:4月24日,俄羅斯一家汽車工廠——斯塔夫羅波爾汽車工廠的拍賣活動,由于無人競標,因此被迫取消。值得一提的是,該工廠位于米哈伊洛夫斯克市,曾生產長城哈弗H3和H5,并于2021年上市銷售。據專家稱,奇瑞和長安可能對這家工廠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他們沒有表現出來。
通過上述兩則報道,看出什么問題了嗎?是的,嘴上說想要,但實際卻沒有買。或者,他們根本不想要,所以才沒有購買。
據統計,目前俄羅斯市場上來自中國的150個汽車品牌中,有97個是純中國國產品牌。而根據俄羅斯汽車經銷商協會(ROAD)的統計,有57個中國汽車工廠在俄羅斯投產了。
當我們逐一清點后,將會淚流滿面。
眾所周知,到目前為止,只有一家中國車企在俄羅斯開設了工廠,并以自己的品牌生產、銷售,它就是哈弗。
此外,還有幾個品牌在俄羅斯設立了“組裝廠”。嚴格意義上說它們并不是在“生產”汽車,因為那里工人的工作內容僅僅是把從中國進口的整車換個LOGO、裝上輪胎而已。
比如,在莫斯科,這里的汽車工廠所生產的“莫斯科人汽車”,實際上是江淮汽車的換標版。
此外,上面提到的利佩茨克汽車投資公司(Lipetsk Motorinvest)所創立的新能源品牌——Evolute,旗下的產品均是東風汽車的換標產物。
據傳,原馬自達在俄羅斯的索勒斯工廠,現在正組裝著“0”程度國產化的江淮T6皮卡。同時,加里寧格勒的阿維托托爾工廠,正利用進口來的汽車套件,賣力地組裝著多種品牌車型:北汽、凱翼和SWM。情況,就是這樣了。
這不夠57個品牌,對吧?
工業和貿易部副部長瓦西里·什帕克也說了同樣的話:“過去兩年,中國汽車工廠在俄羅斯的數量大幅增加,但在“本土化”方面,僅限于給這些汽車安裝俄羅斯的ERA-GLONASS系統。”
其實,“本土化”不止這些,俄羅斯的工人還需要擰緊車頭燈和LOGO以及鋪設腳墊呢。
如果你還沒有崩潰,那么我們將繼續盤點。
下面,談一談俄羅斯最大的車企——伏爾加汽車集團,它旗下的品牌“拉達”對于俄羅斯來說就像空氣一樣熟悉。即便如此巨大的集團,也沒有能力在圣彼得堡的前日產工廠啟動“拉達X-Cross 5”的生產工作。要知道,這款車僅僅是一汽奔騰T77的復制品,而Xcite X-Cross 7則是奇瑞瑞虎7 Pro的復制品。
中國汽車正在我們廣闊的土地上徘徊,但工廠卻遙遙無期。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奇瑞最初似乎正在密切關注被大眾拋棄的卡盧加工廠,然后又關注了圣彼得堡現代工廠,并評估了與俄羅斯車企阿維托托爾,組建聯合工廠的可能性,但這些到后來都沒了消息。
也許,我們需要反思,為什么中國車企不愿到俄羅斯建設工廠呢?毫無疑問,這需要一些智力上的努力,而不是簡單粗暴的方法。
雖然,單純為中國企業創造在俄公正、透明、有利的營商條件,并不能迅速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不可否認這是振興俄羅斯汽車工業的嘗試,我們需要這么做。
以上,即是俄羅斯媒體關于“中國車企為什么不積極去俄羅斯建廠”的相關報道。為什么俄羅斯人那么迫切地希望中國車企去他們那里建廠呢?首先,往小了看,可以降低俄羅斯市場上中國汽車的價格,因為當地生產遠比從中國進口汽車要便宜。其次,往大了看,中國車企在俄羅斯建設工廠后,就會積極組建產業鏈,從而帶動整個俄羅斯汽車工業水平,這才是重中之重。
如果俄羅斯創造了有利的營商條件,你認為我們要不要去那里建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