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新能源不斷進取,“卷”得不亦樂乎。
牽一發而動全身。
合資豪華品牌也不得不進行以價換量。
用價格換取銷量
20萬出頭的奔馳C級
17萬多的寶馬i3
接近“腰斬式”的降價,迅速上了熱搜榜。
如果你覺得30多萬的i3很貴,沒有存在的必要。
那么我相信,17萬的寶馬i3,絕對是很香的存在。
底盤素養一流、操控反饋出色、動力儲備充足。
以17萬這個價格為標準,寶馬i3給到的體驗已經是該價位的天花板了。
或許你們覺得合資豪華品牌沒有什么技術性,但要知道,在底盤部分,它們就是權威。
除了i3之外,20來萬的路虎、40來萬的保時捷,讓我們看到了燃油車當前的處境有多么糟糕。
奧迪也乘上了“以價換量”這輛快車。
特別是旗下的核心標桿—A6L。
大降價的A6L
或許國產新能源的發展前景很好,但老實說,我還是偏愛這種頗有行政風范的轎車。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奧迪A6L是當前C級豪華轎車市場中,唯一的行政豪華車型。
至少沒有哪一臺車有那么濃厚的味道。
黑色的車身、5米多的車長、四平八穩的設計,確保了奧迪A6L的行政旗艦氣息。
除了產品力夠硬之外,奧迪A6L做出了價格調整,而且效果是立竿見影的。
以上海地區這邊為例:
A6L 40 TFSI 豪華動感型從42.79萬降至33.8萬。
A6L 45 TFSI quattro 臻選動感型從47.99萬降至37.91萬。
至于55 TFSI版本,雖然不是走量車型,但當前的售價也有優勢,尊享動感型是在44.99萬。
最最最最重要的是,這還不是奧迪A6L的極限。
這個價格是可以談的,如果你的口才足夠好,那么是可以談到銷售底線的,而且還有一堆贈品。當然,這也得看你當地4S店的標準是什么。
但不管怎么說,奧迪A6L比以前便宜,這是不爭的事實。
哪個版本最有吸引力?
如果不考慮預算的話,當然是3.0T的55 TFSI版本,畢竟3.0T、quattro等諸多配置,都是核心中的核心。
換句話來說,55的A6L,有料有氣場,基本上是50萬左右接近完美的車型了。
如果預算有限,45 TFSI就是我的底線了,畢竟有245馬力,部分版本還有quattro四驅。
至于40版本,我是覺得真沒必要。都到了這個級別,還不如加一兩萬選臻選動感。
總結一下,55>45>40,沒毛病吧?
火熱的奧迪A6L
我發現很多人都陷入了誤區。
認為奧迪A6L是因為便宜才好賣。
但事實是這樣嗎?并不是。
同領域的E級和5級也不見得有多貴,奔馳E 260L降至33.27萬起步,就算是E300L版本,也只要38.36萬起。
至于5系,價格都快崩了,依舊很難賣。
所以啊,A6L并不是因為便宜才好賣,而是產品力夠強。
用數據說話,A6L的銷量特別穩定,即便是近期的燃油市場處于動蕩期,但A6L在5月份都能夠交出12,940臺的答卷。
并且連續多月穩居C級轎車銷量冠軍位置。
所以啊,被人瘋狂嘲諷的奧迪,成為了領頭羊。
全面的奧迪A6L
我們團隊也算是奧迪的“忠實粉”了。
對于這種頗有行政風范的車型,我們一直持欣賞的態度。
A6L到底怎么樣?
老實說,除了一些表現不盡人意之外,A6L真沒有什么太大的缺點。
畢竟奧迪打造這種產品已經很多年了,不管是成熟度還是品控,都沒有什么問題。
再來說說外觀。
奧迪的決策能力很讓人佩服。
“雙B”都在急頭白臉的年輕化賦能,但結果怎么樣,你們也都看到了。
寶馬5系至今仍處于換代陣痛。
奔馳E級要不是品牌影響力夠硬,那么排在寶馬5系前面的就是它。
而奧迪并沒有一頭扎入新能源的懷抱。
反倒是步步為營,并沒有“顛覆性”賦能。
2024款奧迪A6L的設計語言穩重又頗有年輕風范,還具備很強的氣場。
至于座艙方面,就沒有太多重點了,協調、科技是我對這部分的觀感。
我們不得不承認,奧迪在內飾方面的打造是有一手的。
或許材質沒有那么高端,也沒有太多硬核配置,但勝在協調。
拿一臺國產高端新能源跟A6L對比,前者的堆料雖然很好,材質也很奢華,但并沒有營造出協調感,看起來就像是各做各的,“撕裂感”很明顯。
但奧迪A6L就不同了。
說白了,這也就是豪華品牌多年所沉淀下來的底蘊。
油電不同權的環境下
豪華品牌該如何突破
新能源的瘋狂發展,豪華品牌的份額不斷被蠶食。
所以不得不降價。
但弊端出現了,這些豪華品牌已經回不去了。
在被迫降價后,品牌光環濾鏡已被悄然打破。
褪去這層外衣后,我們才發現,豪華品牌也就這樣。所以,倘若挺過這波壓力,想要繼續賣高價,基本上不可能。
畢竟豪華形象已被打破,而國產品牌正在持續輸出壓力。
在“油電不同權”的環境下,合資燃油品牌的半壁江山已岌岌可危。
如今國產新能源的技術迭代這么快,保不齊在未來十年,我們能夠看到更多的新東西。
在那個階段,豪華品牌如果沒有拿出新的技術、新的東西,說真的,離淘汰已經不遠了。
當然,至少在這一階段,奧迪A6L等車型仍然是這個領域的標桿。
頂級的工藝技術和精良的調校水準,是絕大部分國產新能源所沒有辦法匹敵的。
寫在最后
接下來的競爭只會更加激烈,新能源與傳統油車的決戰,注定沒有辦法避免。
屆時,是國產新能源能夠更進一步,亦或者是豪華品牌恢復榮光。
讓我們拭目以待。